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jí mù yuǎn wàng极目远望极:尽。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三国 魏 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lín láng chù mù琳琅触目见“琳琅触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shǒu huī mù sòng手挥目送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三国 魏 稽康《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hài mù jīng xīn骇目惊心使人见到非常震惊。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见“目擩耳染”。《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kuò mù xiāng dài括目相待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来看待。
zhòng mù gòng dǔ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mù bù bié shì目不别视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chēng mù shēn shé瞠目伸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cuǐ càn duó mù璀璨夺目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nù mù qiè chǐ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héng méi shù mù横眉竖目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62回:“带着十六七个打手,都是横眉竖目,身穿紫花布裤褂,青布抓地虎靴子,手持木棍、铁尺。”
mù kōng tiān xià目空天下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则亿而中,为而成,心无顾恤而目空天下。”
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shuǐ mǔ mù xiā水母目虾《文选 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jǐ zhǐ nǔ zhāng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àn jiàn chēn mù案剑瞋目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宝剑,怒目而视。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guā mù xiāng dài刮目相待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shāng xīn cǎn mù伤心惨目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jué mù wú mén抉目吴门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mù zhēng xīn hài目眐心骇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dào cún mù jī道存目击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lóng méi fèng mù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yī mù wǔ xíng一目五行犹一目十行。《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huò mù kāi jīn豁目开襟豁目:开阔眼界;襟:襟怀,胸怀。极目远视,开阔胸襟唐·李中《登毗陵青山楼》诗:“高楼闲上对晴空,豁目开襟半日中。”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yǒu mù gòng shǎng有目共赏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清 陈裴之《湘烟小录 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mù dèng shé jiàng目瞪舌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jí mù sì wàng极目四望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shāng xīn hāo mù伤心蒿目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chēng mù ér shì瞠目而视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jiù tóu shēn mù臼头深目形容相貌丑陋。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jué mù xū mén抉目胥门见“抉目吴门”。高旭《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mù dá ěr tōng目达耳通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案剑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mù jī dào cún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yīng zuǐ yào mù鹰嘴鹞目形容外貌奸诈凶狠。于劭溯《月落屋梁》:“那老头有五个儿子,个个鹰嘴鹞目如狼似虎。”
tóu hūn mù xuàn头昏目眩见“头昏目晕”。乌兰巴干《草原上的驯马姑娘》:“我仿佛置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有点头昏目眩。”
yǒu mù wú dǔ有目无睹犹言有眼无珠。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mù yuān xīn wǎng目眢心忳犹言泪竭神伤。形容悲痛之甚。清·恽敬《祭张皋文文》:“四瀛茫茫,日月何遒,目眢心忳,已矣谁俦。”
yáng méi shùn mù扬眉眴目横眉怒目。《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忽然化出毒龙,口吐烟云,黑天翳日,扬眉眴目,震地雷鸣。”
nù mù xiāng shì怒目相视
méi yǔ mù xiào眉语目笑指以眉目传情。清 袁于令《双莺传》第七折:“今朝何幸聚多娇,偏称是粒面乌纱年少,记歌娘子,与周郎眉语目笑。”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yóu xīn chěng mù游心骋目随意观赏景物,尽情舒展胸怀宋·吴潜《哨遍·括兰亭记》词:“于宇宙之中,游心骋目,此娱信可乐只。”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zhāng tóu shǔ mù獐头鼠目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jí mù jiǒng wàng极目迥望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chī mù hǔ wěn鸱目虎吻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玩弄手法,掩盖真相。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wàn mù yá zì万目睚眦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同“目瞪口呆”。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zhāo zhāo zài mù昭昭在目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mù guāng jiǒng jiǒng目光炯炯炯炯:明亮的样子。眼睛明亮有神。晋 潘岳《寡妇赋》:“目炯炯而不寝。”
lì lì zài mù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dòng xīn hài mù动心骇目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jué mù dōng mén抉目东门见“抉目吴门”。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mù zhōng wú rén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guā mù xiāng kàn刮目相看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mù guāng rú jù目光如炬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jǔ mù wú qīn举目无亲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满目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liǎng yè yǎn mù两叶掩目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guì xīn chù mù刿心怵目见“刿目怵心”。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七:“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述两年来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刿心怵目。”
máng mù chóng bài盲目崇拜指盲从崇拜别人。梁遇春《醉中梦话(二)》:“屈服于权威的座前已是我们的国粹,新文学家用不着再抬出许多沾尘不染的洋圣人来做我们盲目崇拜的偶像。”
guì mù shù xīn刿目鉥心犹言呕心沥血。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鉥心。”
mù hān shén zuì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mù bù xié shì目不邪视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mù zhī yǎn jiàn目知眼见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zhòng mù gòng shì众目共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bǐ mù lián zhī比目连枝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元 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